爱情是什么颜色的(爱情是什么颜色的歌曲)
作者导言
爱情,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现象。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最美丽的故事和最动人的传说都是与爱情有关的。人们渴望爱情,甚至为它生,为它死。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爱情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基本上都是文学歌颂的主题,而不是科学的研究对象。
著名的爱情研究学者哈菲尔德(E. Hatfield,1999)说,在她到斯坦福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对浪漫爱开始产生了兴趣,但是她的同学们那个时候都在用心地研究老鼠,热衷于建立老鼠学习的数学模型之类的事情。同学们都还曾警告她说,爱情是社会心理学的禁区和陷阱,根本不可能进行研究,但最后她却坚持了下来。我想,正是有一批像她一样的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契而不舍,才使我们今天对爱情这一神秘而又令人神往的情感形势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首先,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看爱情的定义是什么: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如下:
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
爱情是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所以幼儿是没有爱情体验的。
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
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
既然是这样,那么爱情与喜欢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与爱情最容易混淆的一种人际吸引形式就是喜欢。
展开全文
社会心理学家鲁宾(Z. Rubin,1970,1973)对爱情和喜欢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爱情并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确实如此,生活中“我喜欢他(她),但不爱他(她)”,“我爱他(她),但不喜欢他(她)”的现象时有发生。
经过研究得出,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依恋。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的时候,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和宽慰,而喜欢的对象则不会有同样的作用。
利他。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甚至在对方有不足的时候,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宽容,就连那些最以自我为中心又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理解和宽容,关怀和无私。
亲密。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还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通常情况下,社会化水平比较高的成年人能区别喜欢和爱情,但个别成人,特别是相当部分的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区分依赖、尊重、喜欢与爱情。
恍然大悟,那么爱情它又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呢?
在社会交换论者眼中,求爱者是理性主义者,因为人们总是会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和幸福的对象做为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利益和价值既包括物质的、经济的因素,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根据这个理论,爱情的发展大致就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就是“取样与评估”。
男女双方在某一群体中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的时候,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交往的收益与成本,以及相互抵消后的盈余。如果收益与盈余超过了自己的期望值,那么对方就会成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其次是“互惠”。
在这个阶段,男女双方会尽可能地交换收益,既为对方提供收益,也从对方获益,同时力求降低成本。比如:一起聊天,互赠礼品,共同讨论有兴趣的话题等等,但这个阶段会避免进入对方的私密性领域。在交换中,随着双方之间互惠的不断增多,两个人的亲密感就随之增强了。
第三阶段就是“承诺”。
双方认为从对方得到的收益大于从其他异性那里得到的收益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开始停止与其他异性交往,从而双方关系相对固定,开始进行一对一频繁的交往。
第四阶段就是“制度化”。
随着亲密感的不断增强,双方都觉得离不开对方了,但又担心对方会离开自己,希望能通过契约的形式将双方关系制度化,比如:订婚、办理结婚手续等等。契约使得双方的关系具有排他性,这个时候开始就要求彼此忠诚了。
爱情分为了这几个阶段之后,从形式上又被分成了六种,来看一看你的爱情属于哪一种吧?
浪漫式:双方初次见面即互相吸引,一见钟情。
好朋友式:爱情是一种深情厚谊,是长时间培养出来的。
游戏式:爱情像游戏,“有时候,我不得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现”。
占有式:“如果我怀疑我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很紧张。”
实用式:找到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实际需求的人。
利他式:“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我爱的人受苦。”
以上这六种形式的爱情其实并不互相排斥,比如任何一种爱情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占有成分。只不过,在一定时期或者某种情境下,人们的爱情可能会以某种形式为主。
另一种对爱情的分类是哈菲尔德(E. Hatfield,1988)等人提出的。
他们认为,爱情主要有激情爱和伙伴爱两种形式,激情爱是个体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的强烈的情感状态,处于激情爱的人春风沉醉,心无旁骛,不能忍受爱人的冷落和背叛。伙伴爱则是对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伴侣的一种深刻的卷入感,彼此理解和尊重,互相依赖,就像亲人一样。比起容易动荡的激情爱来说,伙伴爱更稳定一些。一般来说,恋爱的初期,激情爱的成分多一些,随着彼此关系的稳定,特别是结婚以后,双方的情感会慢慢转变为伙伴爱。
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98)的“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认为,爱情是由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以及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及三条边和三角形内共有七种类型的爱情。根据三因素的平衡程度,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形(三因素完全平衡),也可以是非正三角形(以一因素为重点的不平衡三角形),按强度又可以分为高强度爱情三角形和低强度爱情三角形。
激情爱的理论:哈特菲尔德认为,激情爱的实质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爱情是生理唤起和心理标签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理论”:
情绪=刺激×生理唤起×认知标签
不同情绪的生理反应可以非常的相似,比如恐惧、焦虑、开心的时候,人们的心跳都会加快,手也会颤抖。但是,由于人们对这些反应的解释不同,就可能会体验到完全不同的情感。个体如何解释情境、解释自己的生理反应,往往与外部的线索和“诱因”有非常大的关系。英雄救美女,这个最容易演绎出爱情佳话来,就是因为在危急的状态下,美女生理上被高度唤起,这时候如果英雄“从天而降”,那么就很容易被美女解释为,英雄的出现是她紧张的理由。于是在危险过后,温情和吸引便油然而生。
加拿大温哥华北部的千山万壑中有一座“卡皮兰诺吊桥”,它修建在湍急河流之上的230英尺的空中,非常险峻。然而,这座桥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一座“索命桥”——几乎没有人在这里自杀,相反却上演了许多罗曼蒂克的故事,从而被人们认为是一座“爱情桥”。这其中的道理应该不难解释了。
激情和浪漫能持续多久?相识、相知、相爱,让浪漫的爱坚贞不渝、地老天荒,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梦想。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做到吗?常识告诉我们:很难。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激情和浪漫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冷却,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习惯等因素在维持感情中的重要性却会与日俱增。
印度学者古普塔(U. Gupta,1982)的一项研究很有说服力。他们访问了印度西北部城市斋浦尔的50对夫妻,发现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在婚后5年,彼此爱的情感开始不断的减少;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父母之命而结合的夫妻,在刚开始的时候,爱情水平并不高,但是他们的感情会慢慢增加,5年后大大地超过了因爱情而结合的夫妻们。可见,“门当户对”,理性考虑而结合的爱情更加稳固。
持续关注,更多精彩等待着你,愿上帝祝福你!
爱“我”,就分享“我”,还要加公众号哦!
私人微信号:Marykay_CZY
与本文知识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