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自杀(爱情与自杀电影播放)
作者:谢际春
出品: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
2016年11月27日凌晨,29岁的女记者段丹峰在微博上发布其男友婚前劈腿的消息,随后跳楼自杀,而那里正是两人刚装修好的婚房。她留下遗言称:“这样,我就可以永远陪伴你左右了。”可是,自杀真的能成全爱吗?
段丹峰为爱殉情的新闻一出,网友们群情激愤,众口一词地谴责“陈世美”。而对于段丹峰,大家更多的是心疼,心疼这个傻姑娘为了一个渣男如此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在如花的年纪弃父母、亲朋与世间一切美好而去。唏嘘的同时,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才情并茂、走南闯北的记者在感情受挫时竟会如此决绝?
曾经与一些和她相似的女孩工作过,我多少理解:她们爱情至上,一旦爱情破灭,她们的世界就会崩坍,灰飞烟灭。哀莫大于心死,心一旦死去,便生无可恋。死亡也不再令人恐惧,反而变成一种解脱。
我尊重她的选择,但仍为她深感遗憾。段丹峰不是一个个案,她是一类女孩性格悲剧的集中体现。
展开全文
为爱殉情,
不过是痴情人的幻想罢了
段丹峰在世的最后一晚写了一夜的微博,怀念与男友潘某异地相恋的点点滴滴。
她说:
“潘潘,不用有心理负担,我愿意包容原谅你,我爱你,就会爱你的全部,这就是最伟大的爱。”“我觉得我是最懂你的人,懂到骨子里。”
她反省自己:
“很多事情做得不够好,应该多给你关心包容与理解、体谅”。
她请求:
“原谅我只是个宝宝,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么大的事情,一直你都是我的主心骨,什么事我都听你的,可是没有了你,宝宝没人管了”。
她还说:
“爱你爱到没你不能活,我做到了。”
在迟迟没有等来男友回复后,最后她写道:
“我走了,带着我们的爱走了,我不舍得它逝去,这样我就可以陪伴你左右了,我将化身为我们爱情的象征,一只猫咪,看着你吃饭、睡觉、工作与生活,开心及幸福。”
通过这些话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29岁的成熟女人,而是一个柔弱到软弱、依恋到依赖、没有自我、极其脆弱的小女孩。
她留恋和期盼男友永远像对待宝宝一样爱她。在热恋中,互称“宝宝”没什么,可能这是所有女孩的梦想。有首大受欢迎的歌就唱道:“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可盼望归盼望,人总要学着长大。否则,小宝宝怎么能去面对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呢?
段丹峰将人生全部的希望寄托在爱情上,所以不舍爱情的逝去。既然无法挽回,她就用死亡的方式获得爱的永生,化作猫永远陪伴他左右。这是一种永不分开、追求共生的愿望表达。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心理学上的共生期。2~6个月的婴儿,没有对界限的体验和觉察,觉得自己和妈妈是完全在一起的,妈妈在不断适应宝宝的行为,满足他的需要。如果婴儿没有体验充分的共生感,例如妈妈想早点结束共生关系,他的心理会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小时候这种关系落空了,他就会终其一生寻找共生关系。当然,长大后还在人际中寻找共生关系的话,就会太依赖,无法独立,不健康。短暂的存在于青春期或热恋中是正常的,但如果到了失去爱人就活不了的程度,就是一种病态。
段丹峰和男友的相识和互动,似乎正好符合这一模式。一开始。他只用叮嘱她“记得喝水哦”和“轻轻一吻”就轻易地打动了她,这是一个多缺爱和关心的小女孩啊。他能说会道,甜言蜜语轮番轰炸,炽热的感情表达和把她当宝宝一样宠爱。从知情人爆出他以往的恋爱史资料看,这些可能只是他的套路,但不管怎样,她偏偏中了毒,并很快被彻底征服。虽然她很纠结,却仍决定离开奋斗10年的北京去合肥,和他结婚,永远在一起。谁成想,他始乱终弃,而她却对这种“爱的喂养”上了瘾。
作为局外人,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她试图用死亡来换取永恒的爱的共生关系是一种幻想,是无法实现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他爱她,自然不希望她死去;如果他不爱她,更不会希望她死后的灵魂来陪伴。
说到底,这是她一厢情愿的单恋、单相思。虽然很残忍,但却很真实。
为爱自杀,
是威胁,是冲动,还是报复?
段丹峰的这种殉情,我把它归纳为幻想型。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种与殉情相关的自杀类型。
1.威胁型
很多扬言自杀的人都不是真的想死,如常见的一哭二闹三上吊,不过有时候假戏真做,没掌握好火候出了意外也是有的。威胁型自杀是一种道德绑架,被当作操控对方的手段和工具。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多数人都恐惧成为对方死亡的责任人,无法承受假如对方真的死去自己内疚的心理。
在我的咨询中,就碰到不少提出分手后,对方威胁要自杀,于是出钱(通过承担咨询费的方式)将“包袱”甩给咨询师的。可以看出,他们急于摆脱对方,又不想受到良心的谴责。
威胁的最好结果也不过是对方出于害怕和恐惧而不敢离开,可即便留住了人也留不住心,留下的人只有被纠缠、胁迫后产生的无奈、反感、嫌恶、愤怒、忌恨等等。渐渐地,连同情和怜悯都日渐稀薄、少得可怜,至于爱,那更是谈不上。
2.冲动型
这一类型的自杀经常发生在非常年轻或心理年龄低幼的人身上,在表白被拒、失恋或遇到出轨、背叛时,自尊受到重创,陷入绝望,失去价值感。最经典的莫过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主人公维特,他爱上的姑娘已经订婚,于是,悲痛欲绝,自杀身亡。
因为年轻、幼稚、不成熟,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决定了他们冲动、情绪化、不计后果、特别容易见诸行动的特点。尤其当他们借助酒精等来消解痛苦的时候,情况会更糟糕。不但借酒消愁愁更愁,而且酒精使人麻痹,进一步抑制了仅剩的思考和理性功能,整个人完全被痛苦的情绪所淹没。
冲动型的自杀最让人痛心疾首,因为它难以预料,发生得太快,来不及挽救。对于当事人来说,根本来不及后悔。情绪潮起潮落,痛苦的情绪达到巅峰后一定会趋缓而后衰竭,熬过最黑暗的一夜,也许明天就不再想死。
有人说,在婚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上百次不想活了或掐死对方的想法。是啊,不止在婚姻中,生活中谁又没有过这种时候呢?而成熟的人能够区分“难受、痛苦得想死”的感受和用行动结束生命的不同。
3.报复(惩罚)型
相比于前几种殉情的类型,报复(惩罚)型的对外攻击性最强,幻想型的重点在于追求共生融合,威胁型的重点在于控制,冲动型的重点在于结束痛苦,而报复型的核心目的是用自杀的极端方式报复、惩罚对方。为了达此目的,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因此,报复型不会一个人静悄悄地死,而会尽可能地采取轰动的方式广而告之。
在报复型自杀殉情者的计划和想象中,对方会被舆论谴责,会被唾沫淹死。如果TA还是个人的话,会因此一辈子内疚、痛苦、永世不得翻身,不得安宁。如果有小三的话,自己的死一定会拆散他们。而且知道这种事后,再也不会有人爱TA,TA将永远孤苦伶仃,生不如死,比死了的自己还惨……
但是,不得不说,这只是报复者的想象,也许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成功,达到部分目的,如造成了对方的痛苦,让其品尝到自己曾经受过的煎熬和惨状。不过,比起爱,这些所谓的“成功”不值一提。TA确实可能想起你,无法忘记你,但却不会是出于爱和思念,而多半是害怕在噩梦中化身鬼魅的你。
看到这里,不难发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自杀殉情,都无法得到爱、成全爱,不要去浪漫、美化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幼稚、不成熟、逃避、幻想的情感应对方式。
只有长大,
才不会“所托非人”
为爱自杀的新闻屡见报端,这和中国盛产“巨婴”成人的心理文化有很大关系,他们的身体已成年,心理和情感发育却仍停留在婴儿阶段。所以,我想,年轻人急需补上最基本的情感教育课程:
第一课
我们要了解爱情和婚姻的真相,如同人生无常,情感生变也是再自然不过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或“从一而终”的幸福是极少的,更多的情感是平凡、凑合、起伏、跌宕,甚至麻木、冷漠、残酷。要有遭遇情感挫折的心理准备,毕竟每个人都可能会遇上拒绝、失恋、分手、出轨、背叛、欺骗等等。爱情和婚姻就像冒险,就是有跌落谷底的风险。
第二课:
我们不能要求、强迫别人爱自己。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用自杀、杀人的极端方式去处理情感问题。当我们发现自己离开某人就无法活下去的时候,要想到这样的爱很可能是病态的,与自己早年的缺失和经历有关,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第三课:
对于成人来说,成熟的爱一定是既互相依赖而又互相独立,这需要有足够的自爱作为基础,即爱自己的人才有能力爱他人;独立的人才能够忍受分离、给对方空间;又爱自己又独立的人绝不会因为别人的放弃、不爱而导致自我崩溃、解体,甚至毁灭自己。可见,爱情、亲密关系和个人成长密切相关,而绝非“所托非人”那么简单,托付心理是万万要不得的。痛骂、人肉搜索“陈世美”也不过泄愤而已,我们终归要学会对自己负责,无论是生命,还是爱。
小婚家还为你准备了更多好文章哦,点点看↙↙↙
01
02.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
|||
|||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本文为原创稿件,转载请
投稿请发邮件:1902938735@qq.com
商务合作请QQ:1902938735
婚姻与家庭杂志邀请了包括朱建军、武志红、李子勋、岳晓东、胡慎之在内的十九位国内外著名心理咨询大师联手打造了这节亲密关系及家庭幸福成长课,告诉我们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如何给自己还有别人带去幸福。[火热预售中]
购买途径 (点击即可购买)
与本文知识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