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如何改变了医疗投资
作者: 徐宇
在经纬创投投资副总裁薛明宇眼里,科创板推出对于医疗行业早期投资无疑是一大利好。
“2018年以前,创新药初创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是缺乏退出途径的。A股、港股都不接受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唯一的途径是硬闯美国。但科创板的开放给中国创新药企业打开了非常好的融资平台。让整个医疗健康科技行业的初创公司,能够有机会更好地被资本市场所扶持,发展得更快。”薛明宇表示。
在科创板开板三周年之际,薛明宇接受了第一财经专访,详细诠释了他眼中这三年间医药行业早期投资所发生的变革。
让优质项目更早被看见
薛明宇认为,科创板推出,不仅给药企拓宽了融资渠道、同时更利于资本退出。
“之前在A股上市,对于企业的整体收入和利润都是有要求的,对于创新药这种具有相当多研发科创属性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科创板开板后我们看到,很多科创板公司收入利润其实都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利润,但投资人也都认可它们的价值。”薛明宇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根据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最新数据,科创板正在成为新兴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上市中心。
截至2022年5月23日,科创板累计受理企业727家次,已上市421家,总市值接近5万亿元人民币,首发募资额占A股比例分别为33%(2019年)、47%(2020年)和38%(2021年)。自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开板以来,新增上市公司家数、新增上市公司募资额位列A股各板块第一。
2021年A股募资TOP10中,有六家企业来自科创板,百济神州以222亿元的募资额排名第三。截至2022年4月底,科创板上市公司中生物医药企业占比约22%,覆盖了创新药、仿制药、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和临床试验服务等细分领域,汇聚了一批以小分子化药、单克隆抗体、疫苗、生物制品、体外诊断试剂、医用设备及耗材等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创新型企业。16家医药研发型企业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科创板正在为生物医药企业源头核心技术创新提供新的加速度。
2022年5月9日,继科创50、科创信息指数之后,科创板第三个指数——科创生物指数发布,体现了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的集聚效应,更反映了市场参与方对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的关注度和交易活跃度的提高。
据经纬创投方面介绍,7月25日,公司参投的一家创新药企业——益方生物,也将在科创板上市。
“一直是一家早期投资机构”
凡事有利有弊,一级市场一些热门领域,比如半导体、生物医药,相比过去注册制出来之前的估值水平要高一些,导致一二级市场之间的溢价差非常低。
在部分投资人眼中,如果企业没有明显成长性,投资后想获利,难度是大大增加的,有些项目上市之后出现估值倒挂。
自2021年开始,创新药企业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现象屡见不鲜。去年底,创新药领域一家龙头企业科创板上市首日即破发,更是让市场对这一板块的投资情绪近乎降至冰点。很多投资者对创新药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产生了质疑,认为持续烧钱投入研发,然后通过药品上市或对外授权方式产生大幅收入的模式不可持续。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事实上,2021年以来,生物医药企业撤回上市以及上市后破发的情况频出。据普华永道统计,2021年全年,105家医药公司申报科创板上市,71家注册生效,16家终止注册,4家中止注册。港股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赴港上市的19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中,有15家仍处在破发状态,其中有9家在上市首日收跌。
上市后收益率难以保证、叠加募资难所带来的资金缺乏,不少机构选择“向前投”,即介入更早期的投资轮次,比如天使轮、Pre-A轮。
薛明宇认为,中国创新药市场存在着自身的问题。比如医保对于中国的本土创新药,其实并没有给予非常大的支付上的支持力度。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从2021年的8月份开始,面对全行业二级市场的大幅回调,生物医药投资在这波下行周期当中受到比较明显的冲击。所以各个基金‘向前投’其实是一个普遍行为。”薛明宇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但他随即表示,经纬创投本来就是一个早期投资机构。在医疗领域中的布局,本就以早期为主,这点其实一直都没有变化。中后期的布局,更大程度上是完善经纬创投在医疗健康板块的体系化布局。
“科技领域,或者说整个医药领域的投资,很大一部分是需要特别靠前的。因为需要贴近技术。”薛明宇说道。
他表示,早期投资时会下手所看重的领域,找到合适的进入节点,力争不追热点。
“对于成长期的投资来说,需要依靠更严格的数据驱动,更清晰的市场判断,更完整的尽调。其实就是投资人的工作,要做得更到位。在这些事情上做到位了,不随波逐流,那就可以期待更好的回报。”薛明宇表示。
薛明宇认为投资需要关注市场环境变化,同时也不能完全被市场环境变化带着走。需要第一性原理,回归产业发展的阶段和需求,看清楚产业核心的发展机会和爆发力在哪里。
与本文知识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