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下阿蒙什么意思(吴下阿蒙含义)
跟《孙权劝学》学智慧
陈晓东
记得前段时间,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写过一篇文章——《文言本一体,从来不可分》,叙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把文与言结合在一起教时那种奇妙的美好的感受。记得那节课我围绕了一个“劝”字展开,讲的风生水起,学生们听得兴味盎然。
然而,我总觉得围绕“劝”字展开太流于表面化,这节课的文本设计于我而言,还有遗憾,我感觉还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深度,还停留在就课文讲课文的层面。语文课讲到深处,应该是情怀,应该是做人。
我需要给《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找一个关键词,直接切入文本本质的关键词,以真正撑起这篇文章的骨架与神韵。偶然受到师傅和军梅谈话的触发,我想到了一个词——智慧。下面,我就以“智慧”为关键词,谈谈如何向《孙权劝学》学智慧。
向孙权学智慧
展开全文
孙权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孙权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他说话的艺术。
1.说话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一个“卿”字,既含了爱意,也暗示出自己的人主身份,不可不学既含了对部下的殷殷期待,也有一种向部下提出要求的强烈语气。
2.说话时要为对方着想。“卿”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暗含的意思是:学习可以助爱卿更好地当涂掌事。
3.确定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可达成度。要让对方不仅明确目标,而且相信自己的目标通过努力能达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为吕蒙量身定制了读书的目标。
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着吕蒙推辞的理由“军中多务”,孙权祭出了“现身说法”这一法宝,“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最终吕蒙心悦诚服。
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也应该扪心自问:你总是要求学生读名著,你自己爱读吗?你总是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你自己又观察到了什么?你总是要求学生写文章,你自己可爱写呢?
向吕蒙学智慧
吕蒙是个大老粗,他有什么智慧可学?
非也,非也。说吕蒙性格豪爽、直率可以,说吕蒙是个大老粗却不可以。吕蒙自幼聪慧,因为家贫,没有机会读书,但是他具有学习的先天的资质。
他的智慧体现在善于觉悟。有句话说得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开始他对于读书是抵触的,可是当他听了孙权的一番谈话,意识到了学习的必要性,尤其是意识到学习的可能性之后,一句“乃始就学”,我们感觉到的是吕蒙淳朴的本色。心胸坦荡磊落,知错就改,这是真男人。
吕蒙的智慧在后来的吴蜀之战中表现的最为突出,他白衣渡江,夺取荆州,斩杀蜀国名将关羽,为吴国立下赫赫战功。正如罗贯中的点评:养子当如孙仲谋,吕蒙谈笑便封侯。白衣摇撸真奇计,一举荆襄取次休。
学吕蒙,做真人,走在善于觉悟的路上。
向鲁肃学智慧
鲁肃的智慧体现在于能敏感地发现别人的进步,并恰如其分地进行肯定与赞扬。
一番话便让鲁肃感觉到而今的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不仅没有嫉妒的感觉,反而大张旗鼓地进行了赞扬,这是其一;其二,位高权重的鲁肃居然能甘心情愿地拜见蒙母,并和吕蒙结友而别,这是给了吕蒙多大的面子!成功是成功之母,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受了鲁肃鼓励的吕蒙,接下来会怎样加倍的努力读书。
而鲁肃之所以有这种大气的言行,是因为鲁肃心里装着一个吴国。当你胸怀大了的时候,你的说话办事,才能真正有大气魄。
向司马光学智慧
向司马光学习作文的智慧。这篇短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叙事简练,看似作者随意而写,实际详略安排独具匠心。
比如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学习,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其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吕蒙如何学习没有写,吕蒙才略如何长进的没有写,在孙权劝学的过程中,除了开始吕蒙的推辞和接受之外,吕蒙的对话不写,吕蒙的惊人长进不直接写。一篇如此“宏大”的文章,司马光用了119个字就写得眉清目秀且妙趣横生,除了语言本身的功力外,详略的安排大胆而又巧妙。作者敢于且善于大量地留白,正如中国画那些画面的空白本身就是画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本文的省略之处也是本文艺术特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写之处读者恰可以用想象来填充,此处不写正是为了更好地写。
与本文知识相关的文章: